目的
克服单一专业为中心的韩国学暨东亚学各别化教育方式及研究趋向,建立学制整合的教育‧研究系统。
教育‧研究韩国学暨东亚学的同时培育以韩国为中心的一国观点与全球为中心的多国观点,实现韩国学暨东亚学之全球化。
目标
目前韩国学暨东亚学相关教育‧研究过度细分且分散、仅重视单一专业。本学程通过学制整合教育‧研究之实现, 培植韩国学暨东亚学上具备综合认知之人才。
目前为止,韩国国内有关韩国学暨东亚学研究,仅坚持一国为主体之观点,欠缺世界共同的普遍性;西方有关韩国学暨东亚学研究则缺乏具体性与严谨性、仅强调普遍性,导致空洞化。因此营造特殊性与普遍性兼备的教育‧研究风气。
重新诠释以儒教文化为主的「东亚世界观」,提出能够克服如今西方物质文明面对的问题与限制的精神上因应措施。
本校东亚学优势
作为世界少数儒学研究之中枢,妥善保存原型。
具备明确的建学理念,并继承上述传统。
拥有该领域丰富的研究人力、优秀的研究成果。
本校新设‧运营东亚学术院为学校长期发展计划之一环。此举意欲通过研究机能与教育机能之有机结合,培植研究人力及累积研究成果为目标,正与本学程宗旨相符。
本学术院之人力配置、空间配置以及数据室皆以单一组织系统组成,代表日后韩国学暨东亚学发展基础设施已备妥。
专业化方向
- 方向:以儒教文化为主,研究韩国学暨东亚学。
- 将韩国学暨东亚学向海外介绍之人才培植为主。
- 结合儒学文化、传统、思想与社会科学,强调学术之实践机能。
- 于本校人力缺乏的专业领域确保研究人力,期盼与一般大学相关系所达到互补效果。
愿景
文化世纪与国际化时代,随着文明间的交流扩增,外国对韩国‧东亚丰富的文化传统之关注与需求将大幅增加。
西方对东方文化,尤其对儒教文化的关注将从政治、经济领域开始直到精神文化,涉及多方面,需求亦将逐渐增多。
随着我国经济规模扩增,外国企业对我国文化之关注与认识日益增加。因此迫切需要该领域之正确认知与专业人力。
尤其本校因妥善保存儒学传统,纷纷吸引中国、欧洲、美国在内的海外众多学者关注,期盼此趋势能维持下去。
国内方面,原本相关学术领域分别进行的研究成果累积至相当水平,日后将通过相关学术间相互交流,期待学制研究与学术整合观点被更多人关注,并认为世界学术趋势也是如此。
本校600年传统与通过成立东亚学术院展现对韩国学暨东亚学的政策性支持意志调和出世界级水平的潜力。
科目类别
确保学制间课程强化与教育课程弹性
课程由「学制间课程」与相关系所专业课程选择之科目(专门性专业课程)组成
学制间课程:2-3门专业主题相关课程
开设长期研究课题之定期学术课程(定期学术发表)
外语课程(一般大学未开设之英语、中国语、日本语韩国学相关课程):吸引外籍留学生、培植向海外介绍韩国学之专业人才
授课方式
Independent Study(共同研究计划执行与研讨会、讨论会、实地调查等授课方式)、Team Teaching(2~3位教授同时或逐节进行)、密集课程(寒暑假期间开设密集课程)等
活化Colloquium 形式共同研讨会或讨论会授课方式
多项学事制度
- 开设特聘教授及研究教授课程、外籍客座教授多学期性密集课程
- 推动与国内外其他大学间的交流、相互承认学分
- 提交博士学位前6个月至1年内,鼓励进行该研究地区之实地研究,亦承认该报告学分
-
为提供学生课程选择权,引入心的教育课程运营方式
- Package Program
- Road-Map Program
- Self-Design专业
课程相关事项
-
招生单位:单一单位招生(未设细部学术领域招生名额限制)
- 报考学生填写志愿领域、选择志愿领域之考试方式(科目),日后可自由选择专业
- 考试方式:语言(二种语言)及多种考试方式(如:书面资料审查、面试等)
- 专业选择:无须办理额外程序,依照指导教授之指导决定专业
- 博士晋级审查:提交资格论文(资料翻译/整理/解释等)或报考资格考试
- 硕士结业审查:提交学位论文
- 硕博连读学程 57学分(硕士24学分、博士36学分)
毕业生发展
于国内外大学或研究机构担任专任教授或研究员
于国内外韩国学及东亚学相关机关从事韩国学及东亚学相关专业领域
于向海外推广韩国文化之机关工作
当大企业进军海外时,派遣至需要认识我国文化之地方担任教育人力
于国内外姐妹大学或韩国学‧东亚学相关大学进行派遣研究
于全国乡校、社会团体之文化学校、各地区文化院担任专业讲师或研究人员
新增需求证明信息
文明间的交流接触日益增加,韩国学暨东亚学可能形成新的国际趋势。
联合国(UN)、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等国际组织曾宣布2002年为「世界文明对话日」,日本、伊朗等国则展现出这样的意愿。
预计将活跃参与海外学术市场、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NGO)等各活动领域。
東亞學系教育課程表
科目名称 | 领域 | 科目名称 | 领域 | ||
---|---|---|---|---|---|
前现代韩国社会发展与变迁 | 社会基础 | 传统 | 近代东亚语文系统 | 操作系统 | 近代 |
东亚论述历史 | 方法论 | 视野 | 韩国现代化与城乡力学 | 操作系统 | 近代 |
近代东亚社会发展与变迁 | 社会基础 | 近代 | 近现代中国政治与思想 | 剖析/表征 | 现代 |
近代东亚社会经济史研究 | 社会基础 | 近代 | 东亚汉字学研究 | 剖析/表征 | 现代 |
日本殖民地统治与东亚 | 社会基础 | 近代 | 韩国大众文化论 | 剖析/表征 | 现代 |
西学与东亚文明 | 剖析/表征 | 传统 | 东亚人类地理专题讲座 | 社会基础 | 现代 |
前现代东亚史料论 | 社会基础 | 传统 | 东方自然观与生态环境论述 | 社会基础 | 现代 |
东亚近代学术史思想 | 剖析/表征 | 近代 | 韩国经济与民族主义 | 社会基础 | 现代 |
东亚近代演变过程研究 | 社会基础 | 近代 | 东亚研讨会Ⅰ | 方法论 | 视野 |
东亚文学文化专题讲座 | 剖析/表征 | 现代 | 东亚研讨会Ⅱ | 方法论 | 视野 |
东亚社会经济专题讲座 | 社会基础 | 现代 | 东亚学专题讲座 | 社会基础 | 现代 |
东亚古典数据练习 | 剖析/表征 | 传统 | 世界体系与东亚 | 社会基础 | 现代 |
儒教经典练习 | 剖析/表征 | 传统 | 韩中经济关系 | 操作系统 | 现代 |
海外韩国学研究 | 剖析/表征 | 现代 | 中国社会变迁 | 操作系统 | 现代 |
东亚文明之他人认知 | 方法论 | 视野 | 东亚政治经济 | 操作系统 | 现代 |
海外东亚学研究 | 方法论 | 视野 | 东亚国家发展策略 | 操作系统 | 现代 |
近代文学研究方法论 | 方法论 | 视野 | 中国改革与经济政策 | 操作系统 | 现代 |
东亚社会调查方式 | 方法论 | 视野 | 东亚地区国际关系 | 操作系统 | 现代 |
前现代东亚知识文化 | 剖析/表征 | 传统 | 东亚国际合作 | 操作系统 | 现代 |
前现代韩国文学之延续与变迁 | 剖析/表征 | 传统 | 东亚近现代政治与思想 | 操作系统 | 现代 |
东亚家族·结婚·女性 | 社会基础 | 传统 | 东亚学研究方法论 | 方法论 | 视野 |
东亚传统社会人口变迁 | 社会基础 | 传统 | 传统东亚之土地与权利 | 操作系统 | 传统 |
东亚传统社会原理 | 操作系统 | 传统 | 东亚近代文学形成与发展 | 剖析/表征 | 近代 |
前现代中国国际关系 | 操作系统 | 传统 | 韓國語文生活史練習 | 方法论 | 视野 |
前现代东亚国际关系史 | 操作系统 | 传统 | 东亚出土文献资料研究 | 社会基础 | 传统 |
儒家礼制与社会结构 | 操作系统 | 传统 | 日本古典世界 | 操作系统 | 传统 |
中国人之意识结构 | 剖析/表征 | 近代 | 东亚笔记数据练习 | 剖析/表征 | 传统 |
前现代韩日文学交流 | 剖析/表征 | 近代 | 日本之地区社会结构与地方制度 | 剖析/表征 | 现代 |
前现代韩中文学交流 | 剖析/表征 | 近代 | 朱子学东亚传统思想 | 操作系统 | 传统 |
近代媒体与近代文化 | 剖析/表征 | 近代 | 近代语言文化 | 社会基础 | 传统 |
近代东亚社会思潮 | 剖析/表征 | 传统 | 东亚社会科学方法论 | 方法论 | 视野 |
韩国近代文化论 | 剖析/表征 | 传统 | 中国大众文化论 | 社会基础 | 现代 |
韩国近代学术思想 | 剖析/表征 | 近代 | 现代东亚与中国文化 | 剖析/表征 | 现代 |
东亚迁移历史 | 社会基础 | 近代 | 近代演变期东亚之大众文化 | 操作系统 | 近代 |
近代文化之社会史 | 社会基础 | 近代 | 东亚政治文化与儒学 | 操作系统 | 传统 |
近代东亚人口变迁 | 社会基础 | 近代 | 东亚古代哲学 | 剖析/表征 | 传统 |
东亚三国之近代计划 | 操作系统 | 近代 | 东西方比较哲学练习 | 剖析/表征 | 传统 |
近代东亚社会体系 | 操作系统 | 近代 | 东亚思想与幸福论 | 剖析/表征 | 传统 |
殖民地文化政策论 | 操作系统 | 近代 | 儒教与艺术 | 剖析/表征 | 传统 |
韩国近代文化制度论 | 操作系统 | 近代 | 东亚之视觉文化 | 社会基础 | 近代 |
西方冲击与东亚 | 操作系统 | 近代 | 韩日文化比较论 | 社会基础 | 现代 |
东亚传统时期之菁英 | 操作系统 | 近代 | 近现代南北韩社会经济史 | 操作系统 | 现代 |
东亚学系招生简章
一般大学院招生
- 系所名称:东亚学系
- 招生类别:硕士、博士
-
报名资格
- 于国内外大学取得学士学位者或预定取得学位者
- 依据高等教与法,被认定与取得学士学位拥有同等学历者(不限学士学程之专业,皆可报名)
-
考试方式
- 书面资料审查、面试
其他
- 招生相关事宜请参考入学管理组官网(http:/admission.skku.edu/grad/)
- 咨询:东亚学术院行政室(02-760-0775,02-760-0777)